“高技术制造业的恢复是3月的一大亮点,尽管1-2月降幅明显,但3月的高技术制造业实现了8.9%的增长。同时,去年大幅下滑的工业机器人在3月份也出现大幅反弹。”
将数百吨的机械产品搬到网上直播,使得中联重科成为近日直播带货圈的“新晋网红”。
这家公司的销售人员晋先生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复工以来,该公司开始通过直播销售各类工程机械,在过去的一个月中其销售成果喜人,在基建发力带动下,近日,工程机械行业不少产品开始集体涨价。
复工加速支撑了3月工业数据的回升。4月17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3月份,中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1%,相较1-2月份降幅大幅收窄12.4个百分点,环比更是增长了32.13%。
受访专家普遍认为,3月工业的大幅回升在预期范围之内,由于2月疫情期间工业开工率不足,大量排产被积压,3月复工复产快速推进,人员流动、物流运输等问题有所缓解,工业企业纷纷开始追赶此前的进度。作为逆周期调控的抓手,各地基建有所加速,与此相关的钢铁、有色、平板玻璃等生产明显提速。
值得注意的是,一季度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为67.3%,比上年同期下降8.6个百分点,仍处于多年来的低点。分析指出,当前需要高度关注需求不足以及由此带来的复工未达产问题。
复工加速,挖掘机涨价
在4月17日的国新办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新闻发言人毛盛勇介绍,去年3月的规上工业增速为8.5%,是一年中增速最高的月份,而今年3月的规上产出水平基本恢复到去年同期水平,说明工业生产恢复效果非常明显。
他指出,3月份41个行业中,90%的行业增加值都比1-2月份加快;统计的6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中,约有40%的工业产品产量同比实现正增长。
中国社科院工经所市场与投资副主任江飞涛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季节上看,3月往往都是工业生产的一个高点,而今年明显回升的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复工复产加快带来的“赶进度”效应。
工信部数据显示,4月14日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开工率已达99%,人员复岗率达到94%,本月中小企业复工复产情况较3月下旬也出现了大幅提升。江飞涛表示,从三大门类上看,制造业是支撑3月数据回升的主要原因。
工信部赛迪研究院工业经济所工程师张亚丽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 “2月也在推动复工复产,但产业链上下存在堵点,只能优先推动重点行业与关键环节的复产,而3月实现了全产业链的生产恢复。”
在她看来,高技术制造业的恢复是3月的一大亮点,尽管1-2月降幅明显,但3月的高技术制造业实现了8.9%的增长。同时,去年大幅下滑的工业机器人在3月份也出现大幅反弹,3月中生产工业机器人17241台/套,同比增长了12.9%。
张亚丽认为,这一方面是因为疫情期间部分员工无法到岗,使得劳动密集型企业加快了机器换人的步伐;另一方面,本次疫情或将倒逼工业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拥抱信息化与数字化转型。
3月份,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了9.9%,自动售货机、售票机,电子元件,集成电路,城市轨道车辆,太阳能电池产量分别增长35.3%、16.2%、16.0%、13.1%和3.4%。
此外,当月天然气、无纺布、化学药品原药、原油、十种有色金属、乙烯和粗钢产量分别增长9.1%、6.1%、4.5%、2.4%、2.1%、1.3% 和1.2%。
江飞涛认为,3月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与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生产加速,平板玻璃、生铁等产量也明显反弹,或许意味着各地的基建投资正在加码。
中联重科的销售也印证了这一点,晋先生介绍,“3月19日,高空作业机械一小时的直播就成交了1700多台产品,销售额超过1亿,第二天的混凝土搅拌车不到40分钟的直播也获得2000台的订单。”
他表示,疫情过后,基建市场需求将会集中爆发。近日出现的一个重要信号是,不少工程机械产品纷纷开始涨价。
近日,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徐工、柳工等多家工程机械企业开始对产品提价,涨价的范围包括泵车、挖掘机、起重机等多种产品:4月2日,中联重科泵车全面上调价格5%和10%不等;4月9日,三一重工泵车价格也全面上调5%-10%;4月11日,三一重工小挖提价10%、中大挖提价5%;柳工在近日宣布对装载机提价3000元-10000元,汽车起重机和挖掘机提价5%-10%;山河智能也宣布对其全系列挖掘机提价5%-10%。
江飞涛认为,工程机械涨价一方面可能是由于疫情期间,其生产与零部件供应成本有所上升,而更重要的原因则是各地基建工程开工率明显上升,市场需求回暖。
产能利用率仍处近年低点
值得注意的是,统计局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为67.3%,比上年同期下降8.6个百分点,处于多年来的低点。
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产能利用率为65.0%,食品制造业为61.4%,纺织业为67.2%,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为69.5%,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为58.0%,而汽车制造业更是只有56.9%。
江飞涛指出,去年的工业产能利用率一直稳定保持在76%左右,一季度出现大幅回落主要是疫情冲击下,工业生产与需求都需要一个复苏的过程。在他看来,生产端的复产复工已不成问题,当前需要高度关注需求侧的不足,以及由此带来的复工未达产现象。
他表示,二季度面临最大的挑战就是需求问题,如果需求持续萎缩,3月工业强势复苏的这种趋势将很难延续。最明显的就是汽车行业。在连续下滑近两年之后,3月中国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再度下降22.4%,当月中国生产汽车146.1万辆,下降43.0%,其中,新能源汽车6.4万辆,下降43.9%。
江飞涛指出,尽管近期中国在汽车购置税、新能源汽车补贴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提振车市的政策,但政策落地尚需时间,其实际提振效果也仍待观察。
张亚丽指出,汽车生产不仅面临着下游消费需求的收缩,其上游的供应链也面临着疫情的冲击。“当前海外疫情仍在蔓延,不少工厂停工,这对全球供应链产生了严重冲击,中国汽车、电子、高端装备等产业链全球布局的行业都面临着供应链上的制约。”
工信部赛迪智库规划所工业投资研究室副主任李杨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近日博世、米其林等国际大型供应商纷纷关闭了部分欧美地区工厂,这使中国车企面临断供的风险,而电子、高端装备等产业链全球化布局的行业都面临着类似的挑战。
李杨指出,目前欧美国家疫情正处于爆发期,大量工厂停工,消费停滞,预计今年中国产品在这些市场将遭遇明显的需求萎缩,这将为中国制造带来很大的外部压力。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压力尚未完全传导到工业生产上来,3月工业企业实现出口交货值10307亿元,同比名义增速大幅反弹至3.1%。受此提振,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出口交货值24082亿元,同比下降10.3%,降幅比1-2月份收窄8.8个百分点。
张亚丽表示,受海外疫情的影响,部分外向型工业的订单明显下滑,但下游需求向生产的传导尚需1-2个月的时间,预计4月之后,这一压力将逐步体现在工业生产上来。
毛盛勇指出,中国生产能力强大,产业配套与产业链完善,这一能力与优势不仅没有受到疫情冲击,而且在疫情中得到进一步巩固,“尽管速度下来了,但是整个产业体系并没有受到破坏,中国的工业生产能力是充裕的,一旦经济恢复,产能就能逐步释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