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对全球贸易和产业链供应链造成一定的冲击,中国作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一环,该如何应对疫情对制造业产业链的冲击?如何进一步提升制造业产业链的国际竞争力?疫情将对全球产业分工格局带来怎样的影响?就上述问题,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研究室主任、研究员李燕。
发挥国内外经济循环的协调互补机制应对疫情
中国经济时报:随着疫情在海外蔓延,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遭到重创,您如何看待这对我国制造业产业链的影响?
李燕:近期疫情在我国境内基本得到控制,企业复工复产稳步推进,国内制造业产业链的正常秩序正在恢复之中。但随着疫情在海外蔓延的形势日趋严峻,多个国家制造业出现停工停产,物流受阻,全球供应链中断的风险增大,我国制造业即将面临第二波冲击。
目前看来,冲击的影响正在通过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传导。需求方面,主要是疫情导致国外市场需求整体上大幅收缩,我国新增出口订单数量减少,进一步传导至国内生产。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3月份我国制造业新出口订单指数和进口指数分别为46.4%和48.4%,虽环比有所回升,但仍处于较低水平。未来1-2个月,预计对主要疫情国家出口份额占比较高、商品需求弹性较大的行业受影响程度较大。供给方面,国外冲击的影响还未大规模出现,我国进口依赖度较大的中间品尚有一个安全库存缓冲的时间,但如果国外疫情持续较长时间,则可能导致产业链部分环节短期供给中断或价格大幅上涨,对我国制造业带来较大冲击。
中国经济时报:作为制造业大国,我国已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中,该如何应对疫情对我国制造业产业链的冲击?
李燕:在全球产业链深度渗透融合的背景下,我国作为世界产业链和经济循环的重要节点,须兼顾疫情防控和国内外供求形势的动态变化,以促进国内产业链畅通和供应链安全为重点,发挥国内经济循环和国际经济循环的协调互补机制,将疫情对我国制造业和经济的冲击降到最低。
首先,促进国内产业链畅通和联动发展。产业链畅通是高质量的国民经济循环的基础。近期重点仍是优先保障产业链关键环节和在全球供应链具有重要地位的企业复工复产,协调打通原材料、关键零部件、资金、物流等关键堵点,在安全、科学防控的前提下,促进劳动力有序返岗复工,畅通产业链大动脉和微循环。
其次,确保制造业供应链安全和稳定。应在加强全球抗疫合作和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协作的同时,做好供应链关键环节储备和替代计划。特别是准确评估重要供应链风险来源,积极寻求海外多元化采购和增加储备,大力培育国内可替代的供应链。
再次,激发国内市场消费和投资潜力。发挥强大国内市场对国民经济循环的重要稳定器作用,在全力支持企业稳出口的同时,引导一部分出口暂时困难的企业转向深耕国内市场,完善不断满足消费升级的国内制造业供给体系。
进一步提升我国制造业产业链的国际竞争力
中国经济时报:疫情冲击全球产业链,也折射出我国制造业产业链存在一些问题,您认为,制约我国制造业产业链的瓶颈是什么?
李燕:此次疫情,对我国制造业产业链是一次压力测试,折射出产业链安全性、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的不足。一是产业链不完善,在一些关键环节尚未形成闭环,部分关键零部件进口依赖度大,面临国外供应链停摆导致的国内断供风险。二是产业链稳定性和竞争力不强,由于疫情防控的需要,短期内人员和物资流动受限,我国制造业出现了局部供应链紧张甚至停摆,造成了一些订单的流失和生产替代转移,这说明我国制造业虽然已深度融入全球价值链,但产品可替代性较强,对产业链的掌控能力仍然较弱。三是产业链韧性和抗风险能力不足。主要表现为多数企业对供应链安全性、灵活性和应急管理的意识不强,行业层面缺乏产业链应急协调和保障方面的能力。疫情期间要素供给、生产供应跨区域流通受阻,上下游协同乏力。产业链区域协调发展布局的优势尚未显现出来。
中国经济时报:我国制造业如何在危中寻机,进一步提升产业链的国际化能力和产业链竞争力?
李燕:全球疫情过后,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会重新审视评估各国各地区产业链布局的安全性、稳定性和成长潜力。我国制造业应在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重点打造开放、安全、稳定、富有活力的产业链生态中进一步提升国际竞争力。
一是统筹优化制造业产业链的国内外布局。一方面,围绕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中西部重点城市经济圈等,高质量建设一批区域性先进制造业集群,依托产业集群的水平分工、垂直整合和协同创新优势,增强产业链韧性和抗风险能力。另一方面,以中日韩自贸协定、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为突破口,提升与东亚、东南亚地区的贸易投资自由化水平,构建与周边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安全可控、优势互补的合作基础,不断提升在区域产业分工网络的地位。
二是重点提升产业链基础能力和产业链关键环节的掌控能力。要加快实施产业基础能力再造工程,尽快突破制约产业链安全的短板。将专精特新的“杀手锏”产品打造、单项冠军企业培育和产业链生态营造相结合,形成深度嵌入全球价值链、不容轻易替代的独特竞争优势。
三是努力提高产业链的开放性、包容性和现代化水平。加强高水平的营商环境建设,持续吸引国外高端制造业投资落地。以智能制造带动制造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重塑产业链竞争新优势。进一步深化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在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过程中,实现向价值链中高端的延伸拓展。
我国制造业在未来全球产业分工中仍具优势
中国经济时报:疫情将对全球产业分工格局带来怎样的影响?我国制造业在未来分工格局中有哪些优势?
李燕:疫情将加速全球产业分工格局的调整与重构,全球产业链布局将进一步呈现出区域化、分散化的趋势,以北美、欧洲、亚洲三大区域制造业中心和消费市场为主体的区域布局会进一步强化,供应链可能呈现出短链条、本地化、近岸采购的趋势。这主要是因为,疫情过后,主要国家政府出于规避风险的需要,可能通过立法形式对公共安全具有重大影响的产业链布局作出调整,跨国公司和制造企业也会基于安全优先的原则使供应链布局尽量分散化。我国一些全球出口占比较高的细分领域,未来有一部分产能可能会出现分流,但总体上不会影响我国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重要地位。
我国制造业仍有一些独特的优势,使得我国能够在未来全球产业分工格局重构中处于有利地位。首先是制造业门类齐全、产业链配套完善,具有规模经济性和效率优势;其次,我国不仅是全球最大的制造业生产国,而且正在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居民消费升级对国外高端制造业投资形成强大的吸引力;再次,近年来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持续加快,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势稳步攀升,人才红利和技术红利逐渐释放,这也为进一步在开放合作中形成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的产业链创造了有利条件。此外,我国通过强有力的组织,在相对较短时间内使得疫情基本得到控制,为争取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合作创造了相对安全的环境。我国制造企业应在做好疫情防控、复工复产的同时,加快自身转型升级,积极参与全球产业链分工重构,不断寻求拓展新的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