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有很多突出优势,但也存在很多挑战。本文通过梳理任正非领导的华为的发展轨迹给中国企业赢遍中国乃至全球提供四大要点作为依据和参考。
大家好,今天我们要探讨的第二个大趋势便是中国的制造业规模,对西方观察者而言,这可以说是最为熟知的一点。全世界早已习惯了 “中国制造”的商品,如鞋子、自行车、玩具、桌子等等。中国是“世界工厂”,有时也被称为“生产内衣的地方”。
但这并不仅仅与生产制造有关。其要点在于制造业规模——比任何一个国家都要大得多的规模。
这就是投资学中的“规模经济”。
一旦你的规模远远超过竞争对手,就可以在研发、建厂、固定资产、市场推广和其他方面比竞争对手投入更多。
由于规模很大,市场领导者的地位很难被震撼。这也是被沃伦∙巴菲特称为“强者愈强”的现象。如今中国制造业非同寻常的巨大规模实际上使得其竞争优势越来越强。
中国制造业巨无霸的几个事实如下:
- 作为世界最大的制造国,中国制造业的附加值达到2.2万亿美元。过去30年,制造业规模增长了18倍。下面的图说明了这一点。例如,全球80%的空调、90%的个人计算机、75%的太阳能电池板、70%的手机和63%的鞋子产自中国。
以上这些并不意味着中国的制造企业没有遇到问题。实际上它们正疲于应对一大堆难题,例如复杂的全球供应链、挑剔的本土和全球客户以及国际市场的波动性。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中国企业主要采取了两类战略:
1. 积极从低技术含量的组装向先进制造转型。十年前,中国出口的大部分产品属于基本品类,如玩具和纺织品,现今,中国大部分出口产品可被归类为技术类,包括手机、引擎系统、汽车等,可能很快还会出口飞机。出口商品直接附加值已经从20世纪80年代的20%提高到今天的50%。
2.第二个战略是从高成本的东部沿海地区迁移到低成本的中西部地区。持续改善的基础设施、不断增长的当地市场、更廉价的劳动力以及稳定的教育投入,这些都吸引了那些成本敏感型企业投资于中西部。在大熊猫的故乡西部城市成都,快速发展的高新科技园区已经吸引了英特尔、AMD、惠普和很多跨国高科技企业进入。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光纤通信产业)则受益于当地院校培养的大量理工科人才。这些举措的效果有待观察,但现状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