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上午,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新闻发言人毛盛勇在国新办发布会上介绍2020年1至2月份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数据显示,1至2月份,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国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仍然达到11.5万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5.2万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超过3.3万亿元,国民经济经受住了疫情考验。
疫情冲击下产业发展显韧性
疫情下尽管全国三次产业均受到不同程度冲击,但中国经济发展的韧性得以彰显。
数据显示,疫情导致前两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3.5%。然而,疫情防控期间,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生产没有中断,一些行业出现较好增长。截至2月25日,大中型制造业企业复工率达到85.6%,生产经营活动正有序恢复。
疫情防控期间,社会对口罩、防护服、酒精等消毒用品的需求急剧攀升,经过有序调控,这些产品产量得到扩张,相关产品产能在很短时间内得到极大提升,很好地满足了疫情防控的需要。“以口罩为例,1至2月口罩产量同比增长2.9倍,2月29日,口罩日均产量已经达到1.16亿只,显示出我国强大的供给能力。”毛盛勇表示。
服务业同样受到疫情冲击,前两月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下降13.0%。值得一提的是,新兴服务业发展成为亮点。其中,金融业增长4.5%,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3.8%。
互联网经济逆势增长
春节假期以来,“宅效应”使得市场销售减少,前两月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2130亿元,同比下降20.5%。但互联网经济作为经济新动能代表,却实现了逆势增长。“疫情造成了短期的冲击,但新兴动能加快成长的势头并没有改变。”毛盛勇说。
疫情期间,互联网为疫情防控、物资调配、远程问诊等提供了重要保障,不少与互联网相关的行业逆势增长。从市场销售来看,1至2月份,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3%,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了21.5%,比上年同期提高了5个百分点。
3D打印设备、智能手表等电子产品产量增长都在100%以上,单晶硅、多晶硅产量分别增长约45%和35%。
此外,限额以上单位粮油、食品类,饮料类和中西药品类商品分别增长9.7%、3.1%和0.2%。
CPI及失业率上涨将受控
物价是百姓关注的民生热点问题。受疫情影响,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在1月、2月两次“破5”。1至2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5.3%,食品成为带动CPI上涨主因。
毛盛勇认为,尽管涨幅在5%以上,但是扣掉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2月份上涨是1%,比上个月回落了0.5个百分点,因此,下一步CPI涨幅继续扩大的可能性比较小。他分析,食品方面,随着粮食、猪肉等生产供应加强,将出现价格回落。同时,近期上涨的物流等成本也会随着疫情好转逐步下降。
就业乃民生之本,2月份,全国调查失业率攀升至6.2%,比1月的5.3%有所上升。毛盛勇认为,其主要原因还是疫情影响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用工需求有所减少。
毛盛勇表示,随着生产生活秩序不断恢复,就业需求会增加。从政策上来看,一方面,中央会加大宏观政策的对冲力度,努力稳住企业,特别是用工需求大的中小企业,从而稳住经济、稳住就业。另一方面,就业优先的政策会进一步加大力度,比如增加对就业人员、转岗人员、农民工的就业培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