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累计销售工业机器人15.2万台,相比于2018年下降3%左右。但这仍然没有改变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消费市场,和全球最激烈的工业机器人品牌战场!
能在中国活下来,就能在工业机器人市场活下来,或许还能够活的有滋有味,风生水起!活灵活现的演绎这句话的是爱普生,雅马哈,以及川崎,包括一众的二线日系机器人品牌都希望演绎这个商业规律!
时代的车轮在人多力量大的地方,转的最快!如今的机器人四大家族分化也非常严重,并且更加依赖于中国市场!
2020年Fanuc,ABB,KUKA,Yaskawa的变局
作为全球老牌的工业制造业企业,不论是管理模式,还是产业辐射范围,Fanuc,安川,ABB,KUKA四家拥有的家底都非常雄厚!
但2017-2019年,这四家企业的各种操作,透露着一个信号:向中国市场加码。
细致的展现在几点:
- ABB在上海建立的机器人生产的超级工厂一期已经投产,并且在机器人用伺服电机方面也加快投资。
- 美的主导的库卡在顺德建厂,美的围绕kuka打造的机器人产业链逐渐成型:上游元器件厂商:高创;机器人本体企业KUKA开始机器人国产化生产,下游家电,电子行业的工厂及合作厂商开始大力支持kuka机器人的业绩。意图快速扭转kuka的亏损局面。
- 美的领导下的KUKA已经开始向国产化元器件领域迈进,驱动,控制系统都开始尝试高创产品。并且力推经济款产品向一般工业领域渗透。
- 安川作为长久以来四大家族中存在感最低的一位,这一次来了一波反向操作,希望通过优质的性价比,快速打进Fanuc,ABB,KUKA的汽车主机厂业务。
- 相反,只有FANUC表现展现的非常淡定!但事实上并非如此。2017-2019年fanuc新型协作机器人的发布和推进速度是所有企业望尘莫及的,其CR系列协作机器人延续了桌面机器人的设计外观,做到负载4-35kg最大负载范围,2019年12月新发布CRX系列协作机器人,fanuc在协作机器人方面累计投入了7款机器人。这个数量相对于260多款fanuc机器人并不多,但是相比于其他传统工业机器人企业,这个速度确实有些过快。
宏观来看,四大家族在中国布局主要集中在通过实现本土化生产,降低成本,以便迎接来自国产工业机器人市场的冲击。在我看来国产化对外资品牌的冲击,并不是其降低成本的主要因素,更大的原因在于将工业机器人的市场,从早年的汽车,3C电子,家电这三大高利润,垄断市场快速向物流,医药,食品,金属加工等分散且低毛利的市场下沉。业务拓展开始向二线,三线,四线工业城市迈进。
第二点集中形式主要集中在,对新性机器人应用产品的布局。
Fancu在协作机器人的上面的探索,不单单是因为其毛利高,有钱,更主要在于其拥有大量的客户资源,这是一个引导客户使用习惯的重要优势。同时新机器人的探索也让四大家族开始考虑向消费领域进军,包括ABB,KUKA都在密切关注消费市场的新型应用形式。
机器人在消费领域的应用,如果能够出现,一定出现在中国
尽管大量的代工厂都在宣扬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增高,但是没有一个消费品牌愿意丢失中国的市场。尤其是中国拥有着全球最多的千万级城市群多达16个。倘若计算上各类二线省会城市中国有接近40个城市人口超过500万以上。
机器人在消费领域的应用较为特殊,我们暂且不去预测机器人会应用到何种消费场景中。先来聊一下机器人在消费领域的应用必须具备的条件:
1、一次性投入大:机器人实现的无人化不同于无人贩卖机,机器人的价格要远高于无人贩卖机,成本的差距不论放到何时都会存在。同时机器人需要搭配周边辅助的自动化及信息化设备,包括视觉,力觉传感器,信息化云平台应用远程监控等等。同时需要外部自动化工装设备。从碧桂园千禧无人化产品能够看出这种尝试需要付出高昂的硬件成本。
2、对人口密集度要求极高。无人化的服务业本身的价值就在于可以精准化,高效化的服务大量的客流。对于稀稀朗朗的高端消费领域,那不是无人化场景应该出现的地方。因为机器人再智能,也没有一个空姐的微笑来的赏心悦目!
3、对经济与消费群体的文化有要求。这一点就是商业中常常存在的,时机和趋势能否为产品提供合适的应用场景。如今的中国90后,00后群体对于数字化产品依赖极高,同时也能玩转各种你意想不到的亚文化,先锋科技。这才是新型消费场景发展的沃土。
国产工业机器人厂商需要尽快找到的自己的沃土
大部分的营销都会说:定位。定位这个词非常好,好到你也不知道怎么办?从最通俗的话来说,找到你可以挣钱的地方。那里你的产品可以满足这个需求,并且可以做到最快的复制。没有一个定位是不需要资金去探索的,也没有一个定位是不需要时间去培养的。
2020年,在全球的疫情战役中,我们能够清楚的看到,中国经济纵深带来的优势。中国制造业产业链的完整性发挥的快速响应,及经济损伤后展现出的自愈能力。
纵观2017-2019年,中国本土工业机器人大厂:埃斯顿,新松,新时达,埃夫特都很明显把握一条路线:买各种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着眼于中国市场发展。
埃斯顿成功的收购了英国十大运动控制品牌TRIO,并且快速的在中国拓展市场。对于一个原本定位高端,但市场极为小众的运动控制品牌。TRIO的市场份额在埃斯顿的运作下,2018-2019年几度翻翻。
埃斯顿希望通过其较为成功海外并购经验,获得更多的助力,2019年再次出手收购了德国百年焊接机器人品牌CLOOS,这依然是紧盯着中国的金属加工的广阔市场。在2020年国家颁布的新基建中:轨道交通&高铁领域的车体中厚板焊接,就是CLOOS焊接机器人的垄断领域之一。
因此,详细梳理埃斯顿的收购,我们能够明显的看到,收购集中在零部件技术的补充,市场仍然聚焦中国。尤其埃斯顿对德国M.A.i,意大利EUCLID的投资能够很明显看出,不论是全资收购,还是合资成立公司其主要目的都是强化中国市场的实力。
这一战略,对于中国市场的战略定位的高度,以及远期力争国家化,当前主力聚焦中国的发展脉络极为清晰。相比于喊口号,买个外资企业就号称是跨国公司的品牌来说,埃斯顿的种思路极为理智且务实。
与埃斯顿思路极为相近,但道路方式有所不同的是新松。如今的新松集合了智能系统集成,机器人本体制造,服务及医疗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几大板块。新松的厉害之处在于,在汽车零部件,物流AGV领域完整的打通了市场。这两大领域为新松贡献了70%以上的营收,且毛利率得到了有效的保障。这就是新松这么多年找到的两块沃土。可以持续的给企业输血的市场。
尽管新松在机器人本体市场,医疗机器人市场一直处于投资状态,但是这并不妨碍其押宝这两大领域。尤其是医疗机器人领域,这是新松目前重点押宝的对象。在这次疫情当中可谓风头无二。
细数国际工控行业巨头,西门子,通用电气这就是两家不折不扣的医疗企业超级巨头。国内外工业机器人厂商对于医疗行业的布局也都非常明确,埃斯顿2017年注资美国barrett,美的成立美的安川医疗机器人公司。
从这一点上来说,不用担心别人偷偷的做了你不知道的布局,你应该担心你看到这个布局,你能否看出未来的趋势。
2020年初,新时达搬迁到新的智能机器人厂区,新厂区建设的产能12000台/年。
这是一个极具诱人的数字,但目前来说相比于产能的提升,新时达更应该做的是向下游渠道市场,和终端应用市场加大投入力度。因为2019年,新时达机器人业务领域的顶梁柱众为兴在一些列谜一样的操作中陷入了低迷。
国产机器人2020年更具有期待的当属埃夫特IPO的进程,在这个关键的节骨眼上,我们针对埃夫特业务做过多的评价。从一个从业者的角度来说,顺利的IPO对于埃夫特来说是其顺利度过这轮寒冬,并且能够快速反击的唯一筹码!
2020年工业机器人市场的胜负手,都在各个企业自己的手中。但唯一的着眼点,也是唯一能够在未来几年翻盘的机会,一定存在于中国市场。至于是一般工业领域的食品,物流,金属加工,锂电,还是新消费领域的应用,这需要我们接下来的文章慢慢探讨!
2020年,疫情对于全球经济是一个巨大的冲击,它相当于一个透视镜,对每一个国家的工业,科技,消费,政权,医疗等等都进行360度的审查。只有有瑕疵就一定会暴露出来。
生活不只有诗和远方,多去商超看一看不断变化的价格标签,你就知道还有跌宕起伏的惊喜和财米油盐的焦虑!机器人观察说务实的行业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