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机床门户网,注册会员、发布信息,寻找商机一网搞定

让卖家找上门

《发布采购单》

客服热线: 13325003550 总访问量: 27095915 产品数量: 988 商家数量: 1899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资讯国内资讯正文

吹响复工复产的号角,中国制造业“免疫力”几何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3-13 来源:央视网 浏览次数:372

谁也想不到,2020年会以这样的方式开局。

重重压力之下,全球经济面临着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最大的考验。刚刚走出疫情“至暗时刻”的中国,旋即打响了复工复产的经济战疫。双线作战之下,经济版图上的中国企业所展现出来的免疫力和战斗力,让世界为之惊叹,为之振奋。

复工,恢复的不仅仅是工作和生产,更是重回轨道,重塑信心,这对中国乃至全球都意义重大。在这场前所未有的经济保卫战中,疫情给企业带来了哪些新的思考?他们又将如何完成防范疫情和推动发展的组合任务?3月12日起,由央视网出品,央视网、央视创造传媒联合制作的“抗疫”特别节目《经济战疫·复工》于央视网多终端平台上线,节目以“云录制”的形式每期连线一位企业家与经济学家,分享经济战疫背后的复工故事。

首期节目中,主持人邹韵现场视频连线徐工集团工程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王民,以及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赵锡军,共同围绕中国制造如何迎难而上“危”中求“机”,展示与疫情赛跑的中国效率、中国智慧和中国担当。

吹响复工复产的号角,中国制造业“免疫力”几何

内外兼修,抱团作战

构建产业链协同复工“同盟军”

抗击疫情期间,从开工到交付使用仅仅十天的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过程被千万计的网友在线“监工”,大块头的挖掘机、压路机、吊车等装备组成的队伍格外醒目,“中国制造”的快速动员能力和协同作战能力再展雄风,为前线战疫注入了一支强心针。

中国速度的背后是硬核的中国装备,中国效率的背后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中国工程机械制造企业。作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排头兵,徐工集团共有300多台工程机械设备参与到武汉两山建设。在第一声号令发出之后,徐工集团从过年状态迅速切换,奔赴现场之后一干就是十几天。让王民深感自豪的是:“在火神山、雷神山的医院建设当中,绝大多数都是中国工程机械人自己制造的重工机械产品。”

如火如荼的复工复产,将中国制造推向了更为紧张的压力测试。如王民所感受到的:“工程机械生产已经是全球化、社会化的一个大生产体系,哪一个神经末梢出问题,或者说缺一颗螺丝钉,这一个工程机械大产品都装不起来。”

全球翘首以盼,考验中国经济自我修复能力的时刻到了。因疫情受损的产业链,正不断打开新的格局。一方面,国家在宏观层面给予复工复产空前的政策支持力度,例如人民银行设立3000亿元专项再贷款,实施优惠贷款利率,加强对重点企业的金融支持。另一方面,核心企业联动链上中小企业共渡难关,互利共生抵抗冲击。

为保障先进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通畅,江苏积极构建协同复工“同盟军”,有效提高全产业链复工率。以徐工集团为例,其已经给配套上下游企业发了一笔3亿元的疫情防控债券,下一步还会发放两笔接近10亿的疫情防控债,助力同盟军企业复工复产。目前,徐工集团的复工率已经达到百分之百,配套企业复工率也达到了99%。

赵锡军认为,其他地区和企业的复工复产,也可以通过相应的融资工具创新来完成,“同盟军”是非常好的做法,十分具有借鉴意义。“一颗螺丝钉都不能少”的抱团作战思维,正让中国制造的高速列车沿着轨道开足马力,强劲运行。

吹响复工复产的号角,中国制造业“免疫力”几何

科技助力,提速升级

后疫情时代数字化、智能化迎重大机遇

在既往观念中,制造业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特殊时期,劳动力的缺失、防护装备的匮乏、以及人群密集对于生产生活可能造成的恐慌情绪,都让传统制造企业面临较大危机。痛定思痛,企业的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迫在眉睫,提上日程的“新基建”,给中国制造带来了巨大的想象空间。

王民见证过中国工程机械制造行业过去40多年的发展变迁。通过这次疫情,他首先看到的就是新技术对工程机械的重大机遇,必须大力发展互联网、智能化、大数据、云计算,“我们要有这个敏感性,要把这个事情从被动到主动地去做好。”

他特别提到,在火神山和雷神山的建设中,徐工也有一位24小时在线的“云监工”,“徐工早就开发了一个汉云工业互联网,它主要为在线的操作、异地的协同、远程的维护、信息的集聚工作,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转,这次一共累计了2200多个小时的监控。”

在边抗疫边复工的过程里,王民更加深刻地感觉到了智能化给企业带来的巨大收益,“我们有一条智能化的生产线,可以由一个人管控十几台机器,过去我们这一条生产线得要几十个人来做,所以效率就不是一倍、两倍的增长。在我们应对一些突如其来的灾害的时候,效果非常地好。”

最近,中央多次会议提及“新基建”,这并非应对疫情的应急之策,而是过去政策的延续,只是被疫情按下了“快进键”。借助危机重构生态布局,加大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已经成了中国制造必须直面的升级之路。

赵锡军表示,“在防疫、抗疫的‘战争’中间可以看出来,新技术展现出巨大的能量,它不仅仅是在应对疫情,同时在增强我们经济的新动力和竞争力方面,也有巨大的作用。再加上我们现在不断强调数字化,那么数字经济就越来越成为我们整个经济的一个重要贡献力量。”

吹响复工复产的号角,中国制造业“免疫力”几何

韧性十足,后劲更强

逆势加大人才储备,危机难阻“中国制造”扬帆出海

疫情之下,萧条和迷惘不是中国经济的关键词。相反,随着春天的到来,各地纷纷推出硬核措施,火力开启新一轮的复工版“抢人大战”。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抢人大战”透露的信号,是大家一致看好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尤其是本次疫情之下所展示的韧性和底气。

在王民看来,中国经济的爆发力是很强的,“现在我看到很多省市自治区的大项目都已经落地,所以对工程机械的需求是一下子就要拉起来了,现在对我来讲,危中有机、机不可失,所以要赶快地满足市场需求,我们有的岗位都是24小时在工作了。”与此同时,徐工近几年还在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外贸收入年年增长,“自营出口我们1月份增长了61%,2月份翻番,2月24号,我们就有数百台工程机械设备发往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这说明什么?不仅说明中国经济的韧性足,也说明中国工程机械的自主品牌在全球有市场。现在谁能抓住机遇,谁能转危为机,谁就能够实现更高质量的、高速度的发展。”

从徐工集团身上,我们不难看到中国制造的雄心。“中国的企业已经是世界的企业。任何一个世界级的跨国公司,国际化率不到百分之五六十以上,就谈不上是一个国际化的公司”,王民说,“世界很大,我们要把这个国际化目标牢牢地盯住,把它做好。”

也正因为这样的高歌猛进,徐工集团当下不仅一个都不裁,还要加大人才储备。往年校园招聘的规模在千人左右,今年由于把国际化上升为主战略,所以徐工还要再招聘200人左右的国际财务、金融、法务人才,以保证战略目标的实现。

很多人认为,经历短暂停滞的中国经济,已经迎来了发展拐点,尤其是将在全球市场发挥愈加强大的作用。赵锡军对此分析认为:“在疫情过后,中国经济会有一个强劲的反弹,这是毫无疑问的。我们的经济规模已经全球第二了,我们的制造业是全球第一的,很多这个领域里头,特别是有些骨干性的企业已经是整个全球供应链、产业链里头不可或缺的核心一环。在这种情况下,不仅仅是国内的市场,而且是国际的市场,都会有很强的恢复。”

硬实力让企业立住脚,软实力让它们迈开步、走更远。尽管战“疫”还没有最终结束,但这注定是一场完胜之战。历经考验的中国制造,也必将在风霜过后,傲立春光。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