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进入工业化后期,提升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地位,进一步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迫切需要加快推动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其中,智能制造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是创造新动能、打造新优势,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产业迈向中高端的关键举措。
从全球范围看,发达国家都把智能制造作为巩固制造业全球领先地位的战略选择,德国推进工业4.0,美国加快布局工业互联网,日本发布新机器人战略。我国也在奋力追赶,并在单项领域取得领先位置。
不过,如何看待我国的智能制造发展水平?当前各地智能制造发展呈现怎样的状态呢?1月17日,21世纪产业研究院发布《2019中国智能制造指数(CIMI)报告》。这也是国内智库机构独立发布的首个智能制造指数。其中,CIMI是中国智能制造指数英文China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Index的简称。
报告显示,从全球范围而言,中国智能制造拥有基础,正呈现相当的爆发力。而在中国,智能制造指数广东居首,各地发展水平不一,仍有极大的提升空间。
中国位居全球前列
所谓智能制造(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IM),是一种由智能机器和人类专家共同组成的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它在制造过程中能进行智能活动,诸如分析、推理、判断、构思和决策等,通过人与智能机器的合作共事,从而扩大、延伸和部分取代人类专家在制造过程中的脑力劳动。
从重点国家发展重心及现状而言,制造业已成为一大战略核心,伴随数字经济成为当今时代发展主旋律的背景,制造业变革与数字经济发展正在实现历史性交汇。
目前,发力智能制造较早的国家(如美国、德国、中国、日韩),在智能制造水平方面处于前列。其中,作为智能制造的经济支撑,欧美发达国家在人均GDP方面优势明显高于中国、印度等亚洲国家,在包括每百万人技术研究人员、创新指数、新兴技术企业分布等技术领域方面,同样是欧美地区国家占优。
其中综合来看,美国凭借强大的创新能力和众多的创新企业,成为全球智能制造领军者。
中国依靠完整的制造业产业体系,广泛的应用场景,数量最多的制造业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人才,新兴技术企业的高速增长等指标,智能制造水平位居全球主要经济体前列。无论是“灯塔工厂”落地,或是创新企业的分布,中国正在呈现出强劲的爆发力。
智能制造广东居首
具体到中国大陆各地,智能制造指数以广东居首,江浙地区及北京位居前列。长三角及珠三角的智能制造指数相当可观,不过中部地区如河南、湖北、湖南等地也呈现出相当的发展潜力,有些细分领域甚至后来居上。
政策环境方面,河南省出台了包括《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发展三年计划》《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实施方案》以及覆盖5G、人工智能等一系列配套政策,体现了政策层面的相当重视。其次,湖南、河北、福建也纷纷出台政策,希望抢占智能制造高地。
从产业环境而言,北京、江苏、广东智能制造具备优势。尽管山东省在基础设施及配套方面并不及江浙等地,但由于其拥有大量的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及技术创新示范企业,获得了一定的国家级资源支持。不过总体而言,北京、江苏、浙江、广东等地在基础设施及国家级项目支持方面均位居前列。
产业发展情况方面,广东遥遥领先,江浙、安徽排名靠前,上海则出现负增长。其中,云南、贵州、内蒙古工业增加值增速明显,江苏、重庆制造业基础雄厚,浙江、山东新产品开发能力强。
智能制造的发展离不开技术支撑。北京以显著优势领跑全国,紧随其后的是江苏、广东、上海,经济发达地区在科技研发投入上显得更加用力。山东、陕西、湖北在科研投入上同样居于前列,这也意味着当地智能制造发展拥有一定的技术条件。
位于广州的麦仑Melux,是全球领先的下一代“微特征识别”AI技术公司,以原创AI算法为核心,专注于前沿人工智能、计算视觉、深度学习、高性能计算和认知技术,核心团队有处理海量图像、智能分析超万亿的深厚经验,原创算法世界领先。
利用公司领先的人工智能新技术,可以赋能传统制造业,形成新业态,新模式,加快智能化转型。其中,公司自主原创的AirWave FVR“仙人掌”人手脉络识别技术,就可以为地铁交通、金融银行、政府机构、企业、社区提供智能装备和智能服务。
作为衡量智能制造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绿色制造却往往被众多区域所忽视。21世纪产业研究院测算,广东及江浙绿色制造表现突出、天津最末。与此前的指标相对应,这也意味着,技术投入更高的地区,也能够更优质地完成制造业转型升级,从而具备更加绿色的制造能力。
深圳勇夺城市之最
无论是产业发展、产业环境、绿色制造等方面,深圳均表现优异,在科研投入和制造业企业方面深圳也占据绝对优势,从综合实力而言,深圳无疑是我国智能制造的标杆。
例如在二级指标方面,深圳的产业发展指数排名第一,产业环境指数、绿色制造指数排名第二。而在三级指标方面,深圳的科研投入指数及制造业企业经济指数均领先其他城市。资料显示,2018年,深圳市全年地区生产总值约24222亿元,比上年增长7.6%,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约9962亿元,同比增长9.3%,这一增速要高于深圳的第一产业及第三产业。
从具体行业来看,深圳的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速为14%,领跑所有行业。这也反映出,深圳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领域的生产制造能力突出,成为引领整个第二产业增长的重要支点。
科研方面,整个2018年,深圳新增各级创新载体189个,其中重点工程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共165个。具体还包括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5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7个。
其他地区各有特色
不过除了拥有极强综合实力的深圳外,从产业环境这个细分指标来考量,合肥产业环境最优,超越京沪穗成为制造业“宜居”城市,这得益于合肥在城市专利申请数上以及科技研发投入方面的出色表现。
研究数据表明,2018年,合肥市全年生产总值为7822.91亿元,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为3612.25亿元,同比增长9.5%。尽管从整体产业体量看,合肥市比深圳、北京、上海等地仍有较大差距。但合肥在科学技术方面,实力并不逊色。
在全国大中城市范围内,合肥的每万人申请专利指数排名第一,每万元GDP科研投入指数排名第二。截至2018年底,合肥市拥有院士工作站47个,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和工程实验室210个,其中国家重点(工程)实验室17个。此外,合肥还拥有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9个,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322个,省级以上创新型(试点)企业218个。
在产业发展指数方面,重庆、广州、天津跻身前五,这说明在城市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企业数、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以及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细分行业方面,这些城市的企业经济更为活跃。
此外,中部城市武汉具备智能制造发展基础与潜力。事实上,武汉本身便是制造业大市,拥有武重、华中数控、华工激光、锐科激光、中车长江、武船、长动集团、盛隆电气、中铁科工等重点企业,并拥有一批智能核心产业。
同时,武汉也积极提出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战略构想,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集聚一批包括世界制造业500强和国内制造业100强的大中型现代制造业企业和知名品牌,建设中国中西部地区的现代制造业基地。这也为其智能制造的发展提供了相当动力。
文章综合整理自:南方网、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