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的突袭,使各行各业承受着不小的压力。作为撑起我国制造业发展“半边天”的制造业中小企业,在疫情中面临哪些问题?如何解决?对此,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了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院长徐晓兰。
疫情加大制造业中小企业发展困境
中国经济时报:为控制疫情,全国多地采取“封城”、封路、延迟开工等对策,这对制造业中小企业有何影响?
徐晓兰:疫情对制造业中小企业影响较大。一是疫情导致客户需求减少,企业订单下降;二是企业所需的原材料、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流通受阻,难以开展正常生产;三是销售渠道受阻,企业已经生产的产品无法变现。与此同时,企业还需要承担人员工资、厂房租金、借贷利息等刚性费用以及无法正常交付产品可能带来的违约金等多种经济支出,不得不面临严峻的生存危机。
据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北京小微企业综合金融服务有限公司联合调查,受本次疫情影响,85.01%的企业现金无法维持3个月以上,近30%的企业估计疫情导致2020年营业收入下降幅度超过50%。长期来看,如果这种情况无法有效改善,致使大批中小企业倒闭,将带来大量人群失业,导致市场消费能力萎缩,中小企业销售收入继续下降,更多企业倒闭,形成恶性循环。
制造业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亟待加强
中国经济时报:疫情危机背后,暴露出制造业中小企业哪些问题?
徐晓兰:此次疫情危机暴露出我国制造业中小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弱,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我国制造业中小企业落后的生产模式难以获得丰厚的市场利润。在大批量生产和人口成本的红利尚未褪去之前,大部分中小企业通过一条“投资—扩大生产—再投资—再扩大生产”的粗放式发展路径实现了规模增长与资本积累。但是,随着社会经济进步,原材料成本、人力成本、场地成本等经营成本持续升高,中小企业已经难以依赖这种发展模式继续生存。
其次,不足的供应链掌控力难以应对突发的市场变化。供应链对于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没有一个完整的供应链,企业无法完成生产销售,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也无从谈起。相比于其他行业,制造业企业作为供应链中间环节,对于供应链上下游管理的要求更高。然而,当前我国制造业中小企业供应链掌控力严重不足,导致企业难以应对市场突发的各类变化。
第三,欠佳的融资能力难以满足运营的资金需求。高涨的运营成本、漫长的收款账期、有限的现金储备使得中小企业面临较大的现金压力,能否顺利融资成为维系中小企业生存的关键因素。特别是突发事件发生时,中小企业的现金流将面临更严峻挑战。然而,受限于当前不良的盈利能力、不足的固定资产、偏低的流动比率和不合理的流动资产结构,中小企业不得不面临融资渠道少、融资成本高等问题。
第四,匮乏的人才资源难以推动企业的转型升级。随着社会发展与技术进步,人才在企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愈发重要,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更高、更综合。企业希望通过数字化转型升级打造核心竞争力,不仅需要优秀的人才建设现代化的管理体系,还需要尖端的人才开展关键技术的研发。然而,对于大多数中小企业而言,优质人才的匮乏已成为阻碍企业发展的顽疾。
工业互联网是“治疗”制造业中小企业的“良药”
中国经济时报:对于如何解决制造业中小企业面临的问题,您有何建议?
徐晓兰:工业互联网是工业经济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全面连接,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制造业,以数据驱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资源共享及优化配置,是破除中小企业发展困境、“治疗”当前制造业中小企业“疫病”的“良药”。
一是升级生产模式,提高企业盈利水平。工业互联网通过对企业进行数字化改造,深挖工业数据资源价值,构建以数据资源为核心的生产体系,充分发挥数据资源的价值作用,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制造业中小企业生产模式升级,助力中小企业实现提质增效降本。
二是强化供应链掌控力,提升企业抗风险能力。工业互联网通过实现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连接,促进了供应链内信息数据的流通,增加了企业间连接的广度,为广大中小企业开展供应链精益管理提供了基础,助力中小企业拓展供应关系,强化了小企业供应链掌控力。
三是提升融资能力,扩大企业资金供给。工业互联网通过连接产业链上下游、汇集海量生产相关数据,使得利用更多维度、更广来源的数据精准刻画企业经营行为、评估企业资产状况变为可能,为金融市场针对中小企业开展金融服务提供了有力依据。
四是共享智力资源,化解企业人才难题。人才是智力资源的载体,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本质上对于人才所具备智力资源的需求。工业互联网借助信息技术,将人才所具备的工业知识、管理知识、IT知识等智力资源提取形成工业机理模型,并封装为工业APP等软件产品,提供给包括中小企业在内的广大制造业企业使用。工业互联网成功把智力资源与人才这一载体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分离,将企业对人才的聘用转变为对智力资源的直接使用,通过共享模式重新组织了智力资源对制造业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