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莫开伟系中国知名财经作家 中国地方金融研究院研究员
12月10日-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下简称“会议”)在北京举行,为明年经济发展定下基调,对2020年重点工作作出部署。会议再次强调“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但针对两大政策领域的具体细节有多处新表述。
例如在货币政策方面,会议指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这和去年“松紧适度”的表述有所不同。此外,会议提出“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融资”,这也是近年来首次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
在财政政策方面,会议指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大力提质增效,更加注重结构调整,坚决压缩一般性支出,做好重点领域保障,支持基层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财政政策从过去提出的“加力提效”升级为“大力提质增效”。
货币政策由“松紧适度”变为“灵活适度”,意味着什么?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融资,背后有何深意,有何路径?
问题一、过去三年的货币政策都定调“稳健”,但侧重点各有不同:2016年突出要“适应货币供应方式新变化,调节好货币闸门”;2017年强调要“保持中性,关注货币供给总闸门”;2018年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今年则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在您看来,货币政策从去年的“松紧适度”变成“灵活适度”,意味着什么?
在面临经济增速“破6”、2020年GDP翻番的复杂情况下,您对2020年货币政策有何展望,会更加宽松吗?此外,您对降准、降息有何预判?
回答:这种表述变化实际释放了货币政策操作性更强、更具现实针对性的强烈信号,因为“松紧适度”可能在货币政策操作上过度表现上出阶段性、时滞性等特点,在这些特点占据货币政策主导地位时,会显现出货币政策的一定局限性,无法使货币政策跟上及时变化的经济金融形势,使货币政策在支持经济发展上具有一定的“脱节性”;尤其这种货币政策操作方式就今天复杂多变的经济金融形势而言,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和“不适应性”。
而“灵活适度”则可在很大程度上弥补“松紧适度”货币政策的某些缺陷,使得货币政策操作性更强、更灵活有力、更贴近经济金融发展的实际;尤其使得货币政策的灵敏性更强,消除了货币政策的“间隔性”,对实际经济金融的应对能力更高,从而对我国当下经济金融发展起到更有效的调节和促进作用。
当下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相当复杂,全球整个经济处于低迷态势,为刺激经济发展,不少经济发达国家将不顾金融外溢效应,启动宽松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增长的措施,比如美联储就启动了降息程序,美联储的货币政策行动引发了连锁效应,不少国家陆续跟进实施宽松货币政策,目前全球实际上已拉开了宽松货币政策序幕,全球货币泛滥已是不争的事实。在这种局势下,中国央行虽然可能要把确保物价稳定和保障人民生活放在首要位置,但受全球货币宽松大环境的影响,为了企业生产不受到全球宽松货币政策的影响,尤其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率以稳定社会就业,有可能会适时跟进其他国家货币政策,会采取适当的降准、降息政策来应对全球金融经济形势的变化,就是说2020年有可能比2019年的货币政策要适度宽松一些,估计2020年中国央行至少有2至3次降准和一次降息。
问题二、会议提出“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融资”,这是近年来首次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在中国当前经济发展背景下,为什么要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融资,有何重要意义?中长期融资主要靠什么?据您观察,目前我国制造业在中长期融资方面存在哪些难点?
回答:虽然“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融资”系近年来首次提出,但中央政府及各经济金融职能部门实际支持制造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早几年就已实施了:比如2017年3月央行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制造强国建设的指导意见》;2019年7月29日,央行召开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结构调整优化座谈会以及10月31日央行营业管理部联合北京银保监局、北京证监局、北京地方金融监管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等部门,共同制定《金融支持北京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等等,都明确提出了对制造业发展实施中长期金融支持的信贷政策和要求。
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融资主要是目前我国制造业与全球经济发达体制造业的技术水平、生产能力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而且制造业仍然是一个大国经济崛起的“利器”和根本,像德国、美国的制造业成为在经济低迷时期支撑经济发展的重要动能。尤其,振兴我国制造业虽然还存在不少政策障碍,但金融支持不到位,或者说金融信贷短板导致制造业生产经营困难,依然是一个普遍现象和长久没有解决的病症。
由此,增加制造业融资,让我国制造业未来发展有一个稳定而可靠的资金来源,以便坚定制造业信心,让制造业把多的精力、更加专注的力量用在技术创新与改造上面,不公我国制造业会开拓出一个繁荣创新发展局面,而且更能为提振中国经济显现出巨大动能,为中国经济走出低俗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
就目前而言,制造业融资仅靠政策性与财政性贷款或补贴是远远不够的,长期融资依然要靠两条途径:一是间接融资即银行提供长期贷款是主要来源,也是融资的大头;二是降低门槛为制造业上市直接融资提供便利;对部分有条件有资质的制造业允许直接发行企业债券融资,这两种融资方式应主要起到有效补充作用。
但解决金融支持制造业中长期融资也存在不少困难,比如不少制造业的资质达不到银行风控标准、直接融资占比低等问题,而且还有一些靠技术为主的制造业被市场淘汰的风险也较高,为银行贷款带来了较大的压力,这需要政府、银行、制造业等部门共同研究出一条市场化融资方式,对制造业制订更为灵活、有针对性的中长期融资策略,尤其是降低直接融资门槛,为制造业上市、发行债券创造有利条件,以逐步提高制造业直接融资比例,最终解决制造业资金来源问题,加速制造业发展。
问题三、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融资,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分别如何入手?当前,间接融资依然是制造业的主要融资渠道,请分析,如何引导银行增加对制造业的中长期贷款,以及如何降低制造业贷款成本?
回答: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融资还得从银行、资本市场、民间社会投资等三方面入手。制造业需要的资金往往是巨大的,技术研发、产品创新、企业转型升级等等,都需要资金作为铺垫,没有资金一切将是空谈。由此,解决制造业资金问题,需要政府、银行、资本市场、企业等共同发力,多部门密集部署多项政策,引导金融业加大对制造业的支持力度。提高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和信用贷款占比、发展直接融资、运用保险市场等一揽子措施提供保障。在政策的引导下,大型商业银行、中小银行以及产业基金等多路资金流向制造业,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制造业的融资问题。
引导银行业增加对制造业的中长期贷款和降低制造业中长期融资成本,实际是一个庞大的社会金融系统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就目前而言,必须首先要解决银行贷款的后顾之忧,让银行敢于发放制造业中长期贷款。这需要有一种机制来解决银行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的风险损失补偿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了,制造业中长期贷款融资问题便可迎刃而解了。这里可考虑由政府出面牵头,由财政、银行部门、保险公司等共同出资建立制造业中长期贷款风险补偿基金或损失准备,对银行发放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形成的损失实行补偿,让银行贷款不会形成风险损失。这样银行就必然会乐意给制造业发放中长期贷款了。同时,实行金融奖励政策,央行可对发放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的商业银行适当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和基准贷款利率,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提高容忍率、政府对支持制造业有功的商业银行实行财政奖励,或者在税费上实行一定的优惠等等,以激起商业银行发放支持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的积极性。
至于如何降低制造业中长期融资的成本,当然也是需要通过多家分摊的方式来解决,单一靠哪一个部门都是无法实现的:一是央行可对发放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的商业银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降低基准贷款利率水平或提高存款准备金利率水平;商业银行树立大局意识,对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实行基准利率加成本的低贷款利率,对制造业实施“放水养鱼”的信贷政策;各级政府财政给予适当的贷款利率补贴,或者减免优惠税费等等,共同来降低制造业的中长期融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