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企业当前的形势很差,对此的报道已经很多,就不再赘述了。那么中国的制造业企业都是怎么死的?有哪些内因和外因? 下面,就来总结一下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八种死法:
打价格战耗死
中国的企业喜欢打价格战,制造行业尤为如此,有些产品的价格本来很低,但竞争对手会把价格压得更低。在温岭的一家制鞋企业,主要是做运动鞋,价格已经低到50-80元这档价位,但河北一些企业很快就推出30-50这档价位的鞋,至于质量会怎么样,也能想象得出来。
因为价格战、恶性竞争,很多制造业企业利润微薄,根本就没有能力进行技术创新,结果只能通过降价保住市场份额,形成恶性循环。像如今中国跑步如此盛行,满大街都是千元左右的亚瑟王、耐克,而中国一些鞋企竟然还在打价格战!制鞋的环节很多,每一步都可以进行创新,都可以精益求精。在消费大升级和产能过剩的背景下,企业依然粗制滥造,通过低价抢占市场,那只能是作死了。
劳动力成本压死
近年来,劳动力成本上升很快,很多制造业企业面临着每年15%的工资上涨压力,而产品的价格却没有得到提升。我们发现绝大多数制造业企业都缩减了员工,但依然抵挡不住成本上升的压力。而且普遍存在主管带领员工集体跳槽的现象,一下子就会让企业生产停顿。更何况,中国目前工人的劳动力素质并没有提高,很多“90后”年轻人不愿意进工厂,甚至流水线上可以看到白发苍苍的老人。国内长期以来不重视技工教育,不尊重技术工人,让劳动力的显性和隐形成本急剧上升。
货币泛滥淹死
制造业的天敌是浮躁的心态、浮躁的环境,而货币泛滥给中国经济带来的最大问题就是浮躁。因为浮躁,每个人都想赚快钱,对于企业老板来说,辛辛苦苦的在工厂里做一年,还不如别人炒一套房赚钱,谁还愿意搞什么技术创新、精细化管理、树立品牌、打造企业文化。自从2009年四万亿财政刺激计划出台,制造业的处境就每况愈下,所有的钱都涌向房地产,追逐资产泡沫,而土地、人工成本逐年上升。
有一位做水泵的企业主亲述,在去年股市大涨的时候,很多员工都在交流“股经”而没心思干活,当然股灾之后又都老实了。这其实是中国经济过度资本化的一个缩影,明明知道不务正业依靠炒作是不可能创造真正财富的,但每个人都乐此不彼。制造业需要的是一个细节一个细节的完美,一点一滴的积累,万万浮躁不得。就像德国那样,股市从来不暴涨暴跌,房价几乎纹丝不动,每个人都能心无旁骛的专注于手上的工作,也能尽情的享受生活,当然生产出来的产品品质会非常优良。而且德国有着大量具有百年历史的隐形冠军企业,没有一丝浮躁之心,制造业怎能不强大?
乱担保被害死
中国的制造业企业在成立之初,很多都是一个村子里或一个镇上的人同时创业,相互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在生意做大的过程中,企业主之间的人情往来、相互帮衬少不了,这造成的一个后果就是出现相互之间的连环担保。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有点像赤壁大战中被铁索连在一起的战船,一只船着火了,大家都跑不了。特别地,当四万亿财政刺激计划出台后,银行催着企业借贷,鼓励他们互相担保,还有的地方政府为了地方经济和就业的考虑,也会用各种手段让一些企业为那些陷入困境的企业担保,结果一起被拉下水。在产能过剩的大环境下,当银行开始抽贷,就如火烧战船一样,害死了一些本来还算健康的企业。
瞎投资被坑死
制造业不好赚钱,太累,所以很多制造业会投资一些跟主业无关的项目,最常见的就是房地产。这样做无可厚非,不过隔行如隔山,看到别人容易赚钱,等到自己跟进去就发现不是那么回事了。比如湖北一家企业,本来是做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现金流充沛,有必胜客这样的稳定大客户。但是不知怎么考虑的就跑去武汉做房地产了,结果房产项目滞销,又占用了大量资金,一下子就遇到了现金流危机,恰逢银行抽贷,好好的企业最后只得甩卖。
企业瞎投资往往给现金流带来很大的压力,而对于民营制造业企业来说,本来在融资方面相对于央企、国企就承受不公正的待遇。即使是专注于主业的企业,因为银行的抽贷而破产的案例都屡见不鲜,何况那些不务正业者。跟风瞎投资很容易将制造业企业的心态搞坏,尝到了赚“快钱”的甜头,就很难再踏下心来做实业了。就比如一个打工者,本来老老实实的做好本职工作能够过上小康生活,非得想通过炒股、赌博来致富,并且以“这样赚钱快”来给自己找理由。深入调研近百家制造业企业,他们谈到自己所处行业的境况时,一般认为如果专注于主业,即便是活得没有以前好,但也能安稳的活下去,毕竟制造业是解决人们衣食住行问题的,缺不得。死的那些企业都是不务正业,想赚快钱没赚到,又连累了主业的。
“互联网+”闹死
互联网革命尚在进行中,互联网正在改变中国经济,但是对传统制造业的影响并不完全是正面的因素。因为互联网不能改变经济社会的信用现状,网上的产品更加低廉,也会更加的粗制滥造,很多制造业企业感受到了“互联网+”所带来的负面效应。
比如浙江云和是中国木制玩具之都,有些企业本来通过电子商务增加了销量,但后来发现网上产品的价格越来越低,如果保证最起码的质量标准,根本不可能这么低价。而且如今企业产品在一些电子商务平台上要想获得关注的成本越来越高,渐渐的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再加上因互联网所掀起的所谓“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浪潮,让很多“90后”越来越没有耐心在传统制造业中耕耘。一方面出现人才断层,另一方面人工成本节节攀升,有些优秀的制造业企业被“互联网+”闹死了。
这并不是说制造业就不应该利用互联网这个工具,而是关键在于怎么用。像德国这样的制造业强国,互联网的应用并不广泛,这就很说明问题。互联网没有带来企业的转型升级,反倒让经济环境更加浮躁,这是必须要警惕的一个现象。
转型不及时拖死
传统制造业的产能过剩问题很严重,一些企业如果不进行及时的转型,那么就会在红海里激烈的厮杀,承受不了成本的上升而渐渐萧条,甚至最终消亡。未雨绸缪是一个企业家最基本的素质,其实,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空间很大。比如有的企业在向更细分更专业的领域发展,有的企业将低利润率的产品抛弃而侧重于高利润率的产品,中国制造业的出入不在于所谓的“互联网+”,而是通过技术创新实现进口替代。这个过程中,制造业企业的转型需要做很多工作,如果不及时而任凭外部环境的恶化,结果自然会被淘汰。
传承不慎猝死
中国的制造业企业大部分走过了二三十年的历史,企业到了交接班的关键期。一代企业家辛辛苦苦打下的基业,如果不能实现成功传承就会毁于一旦。在优越条件下长大的企业家子女,大多会觉得传统制造业太累太苦,他们相比于父辈,心态上往往更加浮躁。显然海外归来的二代根本就不喜欢制造业,也不可能做好制造业。目前中国有的制造业企业处在经济周期、产业周期和企业传承周期的交汇点,如果传承不慎,那么在经济下行、产业衰退的背景下,企业就可能出现猝死。
中国制造业真的很难!实话实说,有些地区的制造业带给我们的第一印象就是“萧条”。中国制造业面临的困境,有70%的原因归于政策环境,包括长期以来的“国进民退”、技工教育的严重缺失、滥发货币、民营制造业企业的税费负担过重等等。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好的一面,如今政府越来越重视制造业,并且在努力的为制造业企业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而在我们的走访过程中,也确实发现中国的制造业有非常多令人鼓舞的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