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中美经贸摩擦影响,中国的产业链和供应链出现了外迁,这种现象是否存在?在7月16日国家发改委召开的月度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孟玮针对这一热点话题进行了回应。她表示:“中国制造业外迁的规模并不大,而且是以中低端的企业为主。”
孟玮说,近期在媒体上出现了有关中国企业特别是制造业外迁的报道,个别甚至抛出了“唱衰”中国制造业的论调。对此,我们应该有一个客观理性的分析。
她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规模庞大、门类齐全,在国际产业分工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为中国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也为世界各国提供了物美价廉的产品,为各国企业创造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近年来,随着国际产业分工和全球产业布局的深度调整,中国制造业已经进入转型升级、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在此过程中,一些企业到国外设厂经营,是正常现象。”孟玮称,相关部门在深入调查分析后发现,有的企业是因为要素价格变化而转移到劳动力、环保等成本较低的地方,有的企业是基于自身发展战略需要主动开拓国际市场,也有极少数企业是为了规避中美经贸摩擦的影响。
“但是要说明的是,企业外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考虑诸多因素,包括运营成本、产业工人、供应链配套、交通运输和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她提醒道,“这两年,有些已经外迁的企业因为水土不服纷纷回流到国内。在最近的调研中,我们了解到,不少来自东莞的制鞋企业由于种种原因关闭了在东南亚的工厂,回到国内发展。”
孟玮强调,从目前掌握的情况来看,中国制造业外迁的规模并不大,而且是以中低端的企业为主,对中国经济增长、产业升级、劳动就业等方面的影响总体可控。
中国制造业外迁?发改委这样说
在7月15日召开的“国是论坛——2019年中经济形势分析会”上,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也谈及中国制造业外迁的话题。
他举例道,由于劳动力成本、制度等方面优势,近年来中国的一些产业已经转移到越南。近日,越南与欧盟的自贸协定正式生效,这意味着越南除了在美国市场“渔翁得利”,将来在欧盟市场也将有更多收获。
白明说,以中国制造业大国的地位而言,制造业外迁一时半会还不至于对国内产业造成毁灭性的影响,因为几大承接国暂不具备中国的规模经济优势、产业关联优势和产业集聚优势。
但他同时指出,不能过于乐观。虽然越南、柬埔寨、缅甸等国家单个体量不大,但是在东盟的体制下,它们互相减免关税,有很多的便利条件,进一步降低了相互间资源配置的门槛,更容易合力形成较大规模经济,形成产业关联。“这需要一定时间,但是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
孟玮称,下一步,国家发改委将会同有关方面继续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重点是要发挥好我国产业体系、国内市场等方面的优势,将政策着力点聚焦在以下4个方面:着力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着力增强微观主体活力,释放内需市场潜力;着力补齐产业链短板,提升产业链水平;着力打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进一步增强对制造业发展的吸引力。
“我们相信,随着一系列政策措施的落地见效,绝大多数企业会继续留在中国深耕发展,也会有更多的企业来中国投资兴业,谋求新的更大发展。”孟玮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