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媒称,大陆工业机器人产业市场规模已逾千亿元(人民币,下同),从市场规模来看,产业在下游系统集成和中游的机体制造规模相对较大,而上游机器人核心零组件只有百亿元规模,核心技术仍掌握在欧美日等国际厂商手中。
据台湾钜亨网6月29日报道,下游系统集成商中,本土系统集成商比重达90%以上;中游本土制造比率约30%左右;而上游零组件,如减速器和伺服系统等本土化最低,约10%左右。
报道称,2017年大陆机器人产业机体制造和系统集成的市场规模分别为266亿元人民币与745亿元人民币,预测2020年二者的市场规模有望分别达到391亿元和978亿元,年均复合成长率分别为13.7%和9.5%。2018年大陆工业机器人产量达到14.77万台,年增4.6%,涨幅比2017年的68.1%巨幅下滑。
钜亨网认为,目前大陆工业机器人发展处于泡沫化后的产业调整期,长期产业发展主要立足于三大驱动力。
第一:制造业转型升级
现阶段,大陆转变经济增长动力、鼓励技术创新、提升制造业生产效率是一条必经之路。制造业整体“大而不强”格局,使得制造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而工业机器人诞生的目的就在提升制造效率、提高产品品质,进而降低生产成本。显而易见,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推动力是支撑着大陆工业机器人发展的重要力量。
第二:人力成本攀升刺激机器人需求
从制造业人力成本角度来看,大陆制造业从业人员平均工资不断提高,人力成本的攀升压缩企业获利成长脚步。随着工业机器人本土化进程的加速,工业机器人价格会下降。且工业机器人的生产效率明显高于人力。
第三:政府政策扶持
工业机器人的发展离不开政策层面的扶持,大陆各式财税补贴政策刺激工业机器人关键技术的突破和本土化比率的提升。各地方政府不光只在税务与费用方面补贴,还纷纷筹建和规划工业机器人产业基地。
钜亨网认为,整体来看,目前大陆机器人产业仍在发展初期,即使短期一两年处于去产能泡沫的修正阶段,一旦替代人力开始加速,产业有机会再回到成长爆发期。
2019年4月11日,在深圳越疆科技总部,刘培超(左)与研发人员测试机械臂(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