铣床成了他最好的“伴侣” 轰鸣的车间是他的“乐园”
发布日期:2017-10-09
浏览次数:227
“铣工是我的强项,沈飞是我的家。工人干好了,一样有作为,一样有出息。”说这句话的人名叫王刚,是中航工业集团公司首席技能专家。他曾先后获得新中国航空工业创建60周年航空报国突出贡献奖、中航工业十大杰出青年等称号,由他领军的“王刚劳模工作室”如今成为全国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
工作中的王刚
1999年,王刚从沈飞高级技工学校毕业后,被分配至中航工业沈飞数控加工厂,刚入厂的王刚静下心来思考着自己的未来并锁定了“成为工厂里挑起大梁的好工人”的目标。从此,铣床成了他最好的“伴侣”,轰鸣的厂房就是他的“乐园”。
“既做航空人,就知责任重,既做新装备,就得多付出。”早已成为王刚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的行动自觉。
每天没到上班时间,他已经站在铣床旁;下班铃声响过多时,他依然加班到大半夜、吃住在厂房内已是家常便饭。生产研制任务最吃紧的那个时期,他连续三年一天都没休息,就连春节都是在工厂里度过,工厂成了王刚的第二个家。
细心的人估算了一下,王刚10年的工作时间干完了相当于正常工作15年以上的工作量。当攻坚决战的硝烟散尽,义务献工变成了习惯,他每天都是提前一个多小时来到工作岗位做好当天开工前的各项准备并第一个开动机床加工生产。
随着科研生产任务的不断增加,他又索性把中午一个半小时的休息时间压缩成半个小时,每天又挤出一个小时投入到工作中。
王刚从事的工种是航空结构件铣削加工。俗话说,“钳工怕钻眼,铣工怕铣扁”。一直以来,易变形的薄壁零件铣削加工是这个领域的最大难点。王刚在工作实践中成功地解决了此类零件在铣削加工中零件刚性差、变形量大,加工尺寸精度和质量难以保证的技术难题。一般铣床铣削加工的最高精度为0.01毫米左右,王刚能达到0.005毫米以上,而铰削、镗削加工能够达到0.002毫米的加工精度极限,尤其是他的小孔铰削技术绝活更是令人拍案称奇,他能用一把铰刀,通过不同的切削方法和冷却润滑介质的配合,加工出多种不同直径的孔径来,孔径大小在一定范围内竟然可以随心所欲调整,创造了机械加工领域的奇迹。
新时期的产业工人,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只是简单地付出体力劳动,而是要勇于站在新技术的前沿。无论工作多么繁重,王刚始终没有放松过学习,这些年,仅购买专业书籍就花了两万余元。学以致用,他累计创造了六百余项技术革新和工艺改进,有两项成果成功申报了国家专利,为公司创造经济效益数百万元。
王刚
2010年,“王刚班”诞生了,这是沈飞公司第一个以员工名字命名的班组。他带着班组30余名成员一起学习成长,白天面对面、零距离交流,晚上通过班组QQ、微信群分享,他把自己的“独门绝技”毫无保留地教给大家。
“王刚班”成员的技能水平飞速提升,从原来普遍的初级工、中级工水平提升到技师、高级技师水平,一跃成为公司技师以上员工最多的班组;在某重点型号的生产研制过程中,王刚带领他的工友们一起创造了全部产品“零缺陷”交付的奇迹,这在沈飞新机研制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2011年,王刚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这是沈飞公司为王刚搭建的另一个大显身手的舞台。工作室实现技术革新、生产攻坚、工艺改进等413项,提出合理化建议200余条,累计减少产品加工工时两万余小时,避免废品损失200余万元,节约产品材料成本400余万元,自制工装、辅助夹具、工具260余件(套),节约工装工具成本600余万元。有12项申请了国家专利,其中,4项荣获国家发明专利,8项荣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创新成果转化405项。
如今,王刚带领他的团队创造经济效益1.9176亿元,其中,创收1.7823亿元,节资0.1353亿元。王刚、王刚班以及现在的王刚劳模创新工作室正在迎接新挑战、破解新问题,为我国航空工业发展和国防现代化建设再立新功。
上一篇:西北工大与株洲钻石举
下一篇:工业4.0战略合作为实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
共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