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海安县近年来始终把科技创新摆在核心位置,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力促工业持续健康领先发展,科技创新对工业经济支撑作用日益显著。
一、海安科技创新支撑工业发展成绩斐然。
1.科技创新引领工业领先发展。2016年,海安规模工业总产值、工业应税销售、工业增加值三大经济指标在全市夺魁,科技创新功不可没:净增工业开票销售的41.6%来自产学研合作项目,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的近“半壁江山”,总量和占比均居南通市第一。
2.科技创新促进工业结构持续优化。海安规模工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和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产值的比重逐年提升,到2016年底分别达到48.58%和37.1%;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在60%以上,被评为全省首批、全市唯一的知识产权强省建设区域示范县,获批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在全国县域经济最具创新力50强排名中,海安跃居第5位。
3.科技创新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海安采取“一对一”辅导服务等措施,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力度,企业研发投入强度明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创新型企业集群初具规模。联发纺织、启弘纺织、东材新材料相继建成省级智能车间,曙光新能源、江苏晨日产品被认定为省首台(套)产品,福克斯集团、海迅理昂生产线成为国内同行业创新标杆,天楹、通润等17家创新型企业荣膺全国行业“单打冠军”,晨朗集团喜摘2016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二、海安科技创新支撑工业发展的基本经验。
1.加强行政引导,营造创新环境。领导高度重视。始终坚持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进一步理顺科技体制,把力量、资金向科技集聚倾斜,搭建优质发展平台,积极培育科技创新企业主体,大力营造全社会良好的创新氛围。政策推动有力。海安作为全省科技创新体制综合改革两家试点城市之一,省委、省政府给予“十条政策”;我县立足县情研究出台“1+7”实施意见和配套政策;组建两个正科级科创园,各区镇设立科技人才办公室,形成领导领衔、上下联动、全员参与的生动局面;提出到2020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在2.9%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在65%以上的目标,构建以创新驱动为主要特征的县域经济发展新模式,走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创新驱动发展之路。活动推进扎实。深入开展“县级机关服务企业科技行”“创新创业在海安”“中科院专家走进海安”等活动,先后有200余名专家与当地100多家企业对接,达成数十个合作项目。考核引导有效。实行“月度点评、季度考核、年度夺杯”考核体系,加大对科技创新核心指标的考核权重,强化区镇党政“一把手”抓“第一驱动力”的责任考核,确保科技创新政策落地生根。
2.突出企业主体,提升创新能力。积极培育创新型企业。全县高新技术企业143家,总数居苏中苏北前列;着力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科技投入大,发展后劲足、市场竞争强的科技创新性金牌和银牌企业,2016年金牌企业20家、银牌企业60家。深化产学研合作。区镇、部门每年组织产学研活动多达几百次,全县500多家企业与120家高校院所建立合作关系,近三年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672个,引进成果转化项目92个,支付合作经费3.7亿元,研发出国内首台套产品50多个,首创产品120多个。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我县被确定为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示范县,荣获中国专利优秀奖5项、省专利金奖1项、省专利优秀奖4项。目前,全县拥有有效发明专利2220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5.63件。
3.聚焦高端发展,加快创新转型。培育行业单打冠军。按照“企业规模行业前列、研发能力行业领先、产品档次行业高端、智能装备行业示范、品牌形象行业最佳、节能降耗行业最优”的目标,支持21家重点企业争创行业“单打冠军”。目前,已有17家企业跻身行业前三,3家企业入围省制造业行业单项冠军企业,1家企业入选省百强创新型企业。打造高端研发平台。坚持“政校共建产业研究院、行业龙头企业建设企业研究院、亿元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校企共建研发平台、规模工业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分层次推进研发平台建设。南大、上海交大等院校与我县合作共建机器人、新材料等产业研究院7家,与我县100多家企业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合作。推动产业高端发展。以四大主导产业和四大新兴产业板块为重点,培育建立了一批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和国家、省产业示范基地。丝绸产量、锦纶年产量、剪折卷机械销量分别占全国6%、12.5%、12.5%,变压器、色织布国内市场占有率分别达8%、8.5%。
4.突出新点培育,注入创新后劲。培育天使投资项目。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参与、风险共担、鼓励创新”的原则,引导资金富余企业投资建立天使基金,股权投资人才创业项目。同时将建立天使基金、招引人才项目与天使基金对接的目标任务落实到区镇和部门,催生了一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打造科技孵化载体。构建“从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的科技创业孵化体系,建成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两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众创空间5家,形成人才与项目的良性互动。
5.突出人才支撑,广聚创新英才。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大力实施“海纳英才”计划,先后与高校院所、人才市场、专业引才机构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在海外建立招才引智工作站;聘请中科院等50所高校院所负责人担任创新创业指导员,连续两年各类人才、“双创团队”招引数南通市第一。培育高端人才项目。深入实施高端人才项目培育工程,引导高层次人才和高层项目向海安集聚。2016年重点培育人才项目24个,其中11个项目销售达2000万元。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加大对人才招引的政策支持力度,对来海“双创”高层次人才,可以最高享受500万元的启动资金、3年内免费提供创业场所、银行贷款贴息等政策扶持,还可享受购房优惠政策,提供相关“一站式”服务。
三、新常态下海安科技创新进一步支撑工业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1.扩大优势,运用创新工作的有益经验。我县科技创新支撑工业发展的主要经验:科技创新永葆企业活力,全面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科技创新引领工业走上“借力发展”快车道;科技创新有效解决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政府发力保障创新发展,更好地发挥作用,把各方面力量聚集起来,形成科技创新的合力,出新的生产力、发展力。要用好用足我县创新发展的成功经验,扩大工业后发优势,有效指导新一轮发展,开拓工业科学发展的新境界。
2.顺应大势,把准国内外的创新脉络。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创新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的核心战略;十八大以来,我国将创新驱动确立为发展的核心战略,先后出台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切实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海安应乘风破浪,乘势而上,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沿海开发、接轨上海等发展机遇,积极策应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全面提升科技创新的层次和水平,把城区打造成上海大都市北翼门户城市重要的铁路港、创新城。
3.搭建平台,形成立体适宜的创新环境。要加大对科技进步和创新关键环节的投入,确保科技三项经费支出的稳定增长,不断提高使用效益。建立完善高新技术风险投资机制,建立中小企业科技产业贷款的担保基金,合力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科技开发的投入,尽快形成“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外资投入为关键”的多元化科技产业投入机制。
4.重视人才,构建永续发展的创新队伍。加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引进和培育,打造创新型人才梯队,重点培养创新发展急需的各类人才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进一步完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科技奖励政策,调动科技人员“双创”的积极性。
5.强化服务,加强政府职能的创新转变。结合创新发展的需要,政府更好发挥作用,强化服务,提高效能,最大限度地整合和优化县域科技资源,实现县域创新体系建设中各要素的有效组合联动。完善配套的创新政策。认真研究制定人才政策、科技投入政策、产学研相结合政策、项目带动政策等;建立适合县域科技的评价体系;大力开拓和发展技术市场,建立健全各种技术中介机构和技术交易所;大力宣传创新驱动发展的先进经验和先进人物,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科学文明的社会氛围。
关于科技创新对海安工业经济支撑作用的调研
发布日期:2017-08-18
浏览次数:226
上一篇:推进两化融合 加快发
下一篇:船舶制造行业业绩全面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
共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